美专家歼-10销售佳,伊朗或以油换大单,埃及欲购运油-20

国际军火贸易,绝非简单的商业行为,而是大国规则与强权博弈的血淋淋缩影。还记得美国如何强迫埃及放弃苏-35、或让俄罗斯的“西北风”大单打水漂吗?更别提AUKUS联盟如何将法国毫不留情地“背后捅刀”!中国歼-10C的崛起,正是发生在这样一片充满暗流、背叛与压力的国际棋盘上。它能否凭借自身实力,在大国的“拳头”之下,撕开高端战机市场的铁幕?

高官捧场就稳了?军购的“套路”有多深

美国军事专家辛格认为歼-10C不愁卖,这背后是中国过去十年对中东武器销售额增长80%的底气。然而,市场的喧嚣关注与真金白银的订单之间,往往隔着不止一重迷雾。

伊朗空军司令哈米德·瓦赫迪准将在珠海航展上对歼-10CE的浓厚兴趣,甚至亲自坐进驾驶舱体验,一度让媒体聚光灯闪烁,似乎预示着这款战机继巴基斯坦之后,即将迎来第二个海外买家。

谁知,历史总有相似的剧本。高级别官员的参观,哪怕是国家元首亲自体验,也未必能直接转化为采购合同。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当年在普京陪同下钻进苏-57座舱,也曾让西方世界紧张了一把,可时至今日,土耳其的订单依旧悬而未决。

这种姿态,有时更像是外交桌面上的客套,或是向其他供应商施加压力的巧妙手段。瓦赫迪准将此番举动,或许也有旁敲侧击,提醒俄罗斯方面加快军机交付的意味。

“自己人”也靠不住?当传统伙伴开始“留一手”

国际军火贸易,从来不是简单的“一手交钱,一手交货”,它深深根植于国家战略的复杂考量与现实的财政支付能力。

埃及,这个在军事上长期倚重美国援助的大国,近年来却因加沙等地区热点问题与华盛顿方面生出了些许不快。美方虽然向埃及出售了约200架F-16战斗机,却在先进机载武器,尤其是关键的中距空空导弹供应上“留了一手”,使得这些战机的实际作战效能大打折扣。

这种刻意限制,无疑让埃及在发展道路的“十字路口”上,不得不重新审视其防务自主与装备来源的多元化。前美国中央司令部指挥官沃特尔的那句“我们的合作伙伴也面临选择”,恰恰点破了这层微妙的窗户纸。

于是,中埃“文明之鹰-2025”联合演习,不仅为埃及提供了近距离观摩歼-10C、空警-500预警机乃至运油-20加油机的良机——后者更是保障中国空军战机能够不着陆直飞6000公里抵达埃及的关键——也为埃及的装备多元化战略棋盘上,增添了一枚颇具分量的新棋子。

面临相似抉择的还有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。该国空军在更新换代战机时,法国“阵风”与中国歼-10C双双进入了候选名单。尽管法国总统马克龙曾亲自出马,力推24架“阵风”战机,但其高昂的价格标签,以及与乌兹别克斯坦现有俄式装备体系的兼容性问题,使得这笔交易最终未能开花结果。

相较之下,歼-10C的报价据称不到“阵风”的一半,性能上同属四代半战机,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等先进航电系统,拥有11个外挂点,可携带种类繁多的弹药,且更侧重于制空作战。

更关键的是,乌兹别克斯坦已引进部分中国制造的防空系统,歼-10C在作战体系的无缝集成上具备天然优势。加之俄乌冲突背景下从俄罗斯获取新战机的渠道日渐收紧,中式装备的吸引力不言而喻。

军火大单背后:谁的规则,谁的拳头?

凭借其WS-10B国产发动机和先进的航电系统,歼-10C正逐步成为中国军机出口的拳头产品。孟加拉国、沙特等国也被列为潜在的买家。

然而,国际军贸的残酷之处在于,它从来就不是一场纯粹的商业买卖。地缘政治的考量、国家利益的博弈、大国之间的角力、甚至暗箱操作与利益交换,才是这盘棋局中看不见的真正推手。它是大国竞争的风向标,也是国际安全形势变幻莫测的晴雨表。

美国对埃及和印度尼西亚施加压力,迫使两国分别在2021年和2022年放弃了采购俄罗斯苏-35S战斗机的计划,转而选择西方装备,便是这种干预的典型例证。

俄罗斯自身也曾在军贸中吃过大亏:2011年与法国签订的4艘“西北风”级两栖攻击舰合同,因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横加阻挠而最终泡汤。法国宁愿支付高额违约金,并将已建成的军舰转售给埃及,也未敢将这批战略装备交付给俄罗斯。更有甚者,即便是所谓的西方阵营内部,也难逃出于政治需要而被“背后捅刀”的命运。

2021年,澳大利亚在美国的撮合下,悍然撕毁了与法国签订的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常规潜艇采购大单,转而与美英共建AUKUS军事同盟,寻求核潜艇技术。法国外长怒斥此举为“背叛”,但也只能徒呼奈何。这一桩桩案例无不清晰地表明,在国际军贸的棋盘上,买卖双方的单纯意愿,往往抵不过强权政治那只翻云覆雨手。

新秀登场:歼-10C的“远征”才刚刚开始?

中国航空工业历经数十年的埋头苦干,技术水平与产品迭代已取得长足进步,歼-10CE这样的先进战机便是最好的证明。但也必须承认,在第四代战斗机这类高端军售市场上,中国仍算是个“初出茅庐”的新玩家。

要挑战西方国家长期建立的游戏规则和市场主导地位,无疑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磨练。现代先进战斗机的采购谈判往往旷日持久,耗时数年乃是常态,后续的交付周期也相当漫长。歼-10C虽性能不俗,但正式推向国际市场的时间尚短,真正的好消息或许并不会那么快立竿见影。

相较于伊朗方面的姿态,阿塞拜疆空军司令纳米格·伊斯兰扎德中将在珠海航展上对歼-10CE及其配套机载武器的细致了解,似乎更具实质性。

考虑到阿塞拜疆已正式列装了同为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出品的“枭龙”Block3多用途战斗机,并对其性能表现深感满意,这无疑为歼-10CE未来进入阿塞拜疆空军的战斗序列,增添了几分现实的可能性。

中国已是全球主要的军工产品输出国之一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能够提供给国际市场的先进装备日益增多,其在全球军贸版图中的地位也必然持续提升。然而,歼-10C的出口之路,机遇与挑战并存。

每一次潜在的交易,都是对中国军工整体实力、外交运筹智慧以及在复杂国际规则中博弈能力的综合性考验。未来的天空,究竟会掠过多少架涂装着异国徽记的歼-10C,这不仅取决于飞机本身的性能与价格,更要看在这盘风云变幻的大棋局中,各方棋手如何落子。